回到顶部

《寻找桃花源》:从新闻到非虚构写作

2017年12月10日 19:00 ~ 2017年12月10日 21:00

收起

活动票种
    付费活动,请选择票种
    展开活动详情

    活动内容收起

    1.png


    主讲嘉宾




    卫毅:

    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,2007年,进入《南方人物周刊》做记者,至今已有10年。历任《南方人物周刊》记者、资深记者、主笔、高级主笔,现任《南方人物周刊》采访总监。2017网易非虚构最佳作品、最佳非虚构写作作者获得者、腾讯2017年度非虚构写作奖获得者,最新出版作品《寻找桃花源》,入选新浪好书榜,腾讯华文好书榜。


    现场嘉宾:




    袁凌:

    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,作家,媒体人,现任真实故事计划总主笔。曾在《新京报》《财经》《LENS》《凤凰周刊》等杂志供职,代表作《守夜人高华》《走出马三家》获得南方传媒2012、2013两届年度致敬和腾讯2012、2013年度特稿、调查报道奖励。作品集《我的九十九次死亡》,获得腾讯文学奖2015年度非虚构作家;书店文学奖2016青年作家提名;2014新浪十大好书榜入围。出版非虚构作品集《我的九十九次死亡》《从出生地开始》《青苔不会消失》等。


    主持嘉宾:




    徐琳玲,《南方人物周刊》高级主笔


    活动时间:2017年12月10日(周日)19:00-21:00

    活动地点:上海市淮海中路1555号 地铁十号线上海图书馆站站厅内 季风书园


    内容简介:


    “寻找桃花源”是隐喻。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寻找到安身立命的理想之地或者精神归宿,但“桃花源”似乎总在变动,一直在更远的地方,大概永远无法抵达,我们却从未停止寻找。

    在《寻找桃花源》中,卫毅如同一位时间的旅行者,在不同时空、不同领域、不同层面中穿行,去寻找那些“寻找桃花源”的故事。这里有当下的故事,有十年前的故事,有几十年前的故事,还有一百年前的故事。故事中的人生活在中国大陆、中国香港、中国台湾、美国等地,这是华语世界里的故事。有的是学者,比如李泽厚、刘再复、夏志清、王德威、孙康宜、张灏;有的是作家或编剧,比如萧红、许地山、刘震云、李樯。




    与之平行的,还有卫毅自己和家人的故事。这些故事构成了一个“复调”的世界,不同的声音在此汇集,不同的命运互相交织。卫毅有一颗宽广而细腻的心,冷静而有感情,独到而又贴切,他为我们呈现了各种气象万千的人生,这是一幅充满了中国人百年冷暖悲欣的立体图景。


    名家推荐:

    这是一部用“复调”叙述的非虚构作品。作家将受访者的世界与自己的世界连系并打通,使得“他们”的现实和“他”的现实交织、构筑为一个多声部的世界,让他在倾听的同时,用自己个人的形式发出了个人独有的声音。——阎连科(著名作家)

    在这里,每个人的声音和讲述都是逃离和前往的故事,都隐蔽着一处不复得路的桃花源。卫毅却机敏地寻出每个人的路,他在倾听中发现人与岁月,发现虚妄、困苦、希望和尊严。这是卫毅的倾听之旅,渐渐地,倾听者竟进入了自己的桃花源。——李敬泽(著名评论家、作家)

    书里写的是此刻、十载和百年的故事。转型时期的中国每个时段的故事特征和类型有所不同,卫毅努力去探究此间人物命运的起伏流转,以此看见过去、现在和将来。——梁鸿(著名非虚构作家、学者)

    卫毅用一颗相信的心和一双祝福的眼睛,在那些异乡和陌生的人身上,找寻着“故乡感”,那是一种心灵的亲近,一种记忆的交融,一种梦想的共振。——张悦然(著名青年作家)

    古人眼里的桃花源,是一片避世的净土,而记者的梦想,则是脚踏实地直面人生。若推动社会的力量受阻,至少也能记录当下,为历史留存一份底稿。那个无法企及的桃花源,因了一批追梦者,才总令人向往。——徐列(《南方人物周刊》创始人、前主编)



    精彩文摘:


    《寻找桃花源》书摘

    走过漫长的路来到这里

    三月的一个早上,我妈在北京接到我姨从老家广西平乐打来的电话。我姨告诉我妈,外公外婆的墓消失了。外公外婆的墓在家乡的一座山上。这几年,当地搞开发,一条新修的路将山劈掉半截。墓原本在半山腰,忽然变成身处悬崖边上。开路须放石炮,石炮震松了山体,加上连日大雨,山体崩塌下来,外公外婆的墓被埋在了石头和泥土下边。

    我妈说,这让人比外公外婆去世时还要难过,他们好像又去世了一回,父母的坟都没了,回家乡都没有意义了。

    好多年前,我听过一位作家说:“什么是故乡?故乡就是埋葬着自己亲人的地方。”外公外婆的墓在县城一所中学后面的山上。外婆在2005年去世,与去世多年的外公葬在了一处。外公在1973年去世,葬在那里是他临终遗愿,他说可以看着子孙以后在那里上学。

    我在那所中学读书的时候,经常带着本书,翻过围墙,去山上找个地方静静地看。有时候,我会走到外公的墓前。那里的视野很好,能看到树林、山峦与河流。

    外公姓陈,但他的墓碑上刻的名字却是姓林。那是他40年代在游击队时用的化名,后来,他就一直用化名做自己的名字,真名反而没多少人知道了。

    我从墓碑上看到过,外公的爷爷“青年时,只身于故土闽漳州入经粤罗定,再入桂蒙山平乐”。在广西平乐,外公的爷爷定居了下来,然后,就有了一个家族的人。

    卫家的长辈告诉我,我们这一脉卫姓族人,是一百多年前从广东东莞来到广西平乐的。

    如此说来,我是广东人和福建人在广西的后代。可是,更往上的祖辈又是从何处而来呢?

    我高考的时候,语文试卷的作文题目是《假如记忆可以移植》。我写的是议论文,开头引述的是高更在塔希提岛画的那幅画——《我们从哪里来?我们是谁?我们往何处去?》,假如记忆可以移植,“我”便不再是“我”,这些作为人的基本问题便无从回答。

    我从小对这些问题感兴趣,或者说是困惑。我们在世上身处的地方,后边都有无数的人走了漫长的路,才来到这里。

    小时候,我在家乡县志“民国时期历任县长、县知事更迭表”里,看到了我外曾祖父的名字,但那只是一个表格,没有多少文字。伯外公是我外公的二哥,他留下了一份四页纸的家史。从这几张纸里,我知道了外曾祖父自幼家贫,聪颖好学,字画兼好,字近王羲之,擅画菊、梅,年少时负责管理大家族的藏书。为家庭生计,离乡闯荡,在南宁一家客栈偶遇陆荣廷,受其赏识,成为其师爷。那时候,陆荣廷还只是一介绿林。这拨绿林在越南打劫法国人和富商,被称为“义盗”。某一次,他们在西贡闯下大祸,各自逃回家乡。外曾祖父从此与陆荣廷失去联系,教书为生。多年以后,陆荣廷称霸广西,外曾祖父被陆荣廷起用,在广西多地做过“知事”,也就是县长。

    外曾祖父走过的路,如果伯外公没有记录下来,将永远消失在时间之中。文字的力量在乎此,记录下来比口耳相传更能对抗时间之河的冲刷。伯外公的记录毕竟只有四页纸,很多历史的细节都让我感到好奇。比如,外曾祖父对陆荣廷的许多做法十分反感,提出过许多意见,两人多次争吵,而更生动的历史现场,又是如何的呢?

    多年以后,我成了写人物的记者。很多时候,我最开始知道的也只是某个人的名字,然后通过采访,汇集处理各种信息,最后将一个人呈现于纸上。这些人物报道,有长有短,有粗有细,就好像历史有时只是表格,有时是亲朋记忆,有时是某段叙述,有时是一部书。梁漱溟曾说,他最关心的两大问题是:中国问题和人生问题。这大致也是我所关心的问题。我们关心历史、文化、科技、政治、经济、社会,本质上都是关注人本身,关注我们短暂人生的应有之义。

    我记得自己大学毕业前的日子,白天的大部分时间泡在系里的资料室,翻阅的大都是20世纪20年代的报纸影印件。下午,太阳西斜,阳光从窗户照进来,灰尘在光柱里飞旋。我有时候会想,这些灰尘漂浮亿万年了吧,比我们所见都多,地球只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尘,亿万年也只不过是倏忽一瞬间,而个体的人生,是瞬间的瞬间。可是,这一瞬间,却有古往今来的冷暖悲欣。

    大学毕业十几年了,这些年里,我去过许多的地方,见到许多的人,听过许多的话语。闭上眼时,许多场景如临眼前,许多声音如在耳边。我非常感谢他们,因为他们,我往往在一天里便经历了一个人的一生,无数的人生构筑了一个不是所有人都能经历的世界。但我又会想,如果把他们的故事从这十多年里抽掉,我自己在哪里呢?我不应只是记录者和观察者,还应是自我的体认者,而我对于世界和人生的认识最早来自于家人,这一切交织在一起,才更像是真实的人生。我尝试着把这些写下来,便有了这本书。

    清明节,我回到家乡,看到了那垮塌的庞大山体。外公的墓碑找到了,但仍未见骨骸。外婆的骨灰找到了,但还不见墓碑。家人在公墓园里新选了两块墓地,等待来年安葬外公外婆。外婆的骨灰暂时存放在公墓园的一间房子里。我和家人把骨灰坛子取出来祭拜,然后再放回去。我看着那个坛子,想着这里面是我的外婆,眼泪流了下来。

    我想起在兰州上大学的时候,寒假回到家里,舅舅说,你外婆现在每天都看兰州的天气预报。外婆跟我说,那边的冬天好冷啊,气候好像不好,还是回广西得了。现在,她一定会关心北京的雾霾。

    有一天,我坐在行驶的汽车里,穿过山林,从耳机里听到了胡德夫演唱的《最最遥远的路》:

    这是最最遥远的路程

    来到以前出发的地方

    这是最后一个上坡

    引向田园绝对的美丽

    你我需穿透每场虚幻的梦

    才能走进自己的门自己的田

    当我走过许多的路,发现很多叫“世外桃源”的地方。在我的家乡,也有一处地方叫“世外桃源”。那是山里的一片僻静之处,风景秀美,许多人会带着餐具和食物去那里野炊。我小时候去过几次。有一次,一位长辈指着山谷里春天的田野跟我说:“你看,这跟《桃花源记》里写的多像。”顺着他所指的方向,我看到了远处的群山,我想的是:山的那边是什么?

    山的那边仿佛才是一个看不见的桃花源。少年人好像都是如此踏上了通往远方之路。那个桃花源永远无法抵达,但人们从未停止寻找。



    举报活动

    活动标签

    最近参与

    • 高蓝咨询
      收藏

      (6年前)

    • 柳依苇
      报名

      (7年前)

    • kiven
      报名

      (7年前)

    • MSC王茹梦²⁰¹⁷
      收藏

      (7年前)

    • Forest
      收藏

      (7年前)

    • Forest
      报名

      (7年前)

    您还可能感兴趣

    您有任何问题,在这里提问!

    为营造良好网络环境,评价信息将在审核通过后显示,请规范用语。

    全部讨论

    还木有人评论,赶快抢个沙发!

    活动主办方更多

    微信扫一扫

    分享此活动到朋友圈

    免费发布